为什么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王安石的变法内容给废止了?

belive~@^_^@~

belive~@^_^@~

前几天发了一篇《王安石和司马光政见相争,造就了资治通鉴的诞生》一文,有位朋友在下面留言:司马光砸缸,砸了一个北宋!这句话看似粗暴,实际是硬道理!可见司马光在国人心中确实是一个顽固派,看来这不仅仅是教科书上才这样说!关于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见相争,那确实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地步。司马光也是位高权重,要不是宋神宗铁心支持王安石,要是换一个耳朵软的皇帝,我估计王安石的变法派不要说为国为民了,估计脑壳都要被咔嚓!然而宋神宗的英年早逝,让司马光得以重新上台,他一上台就彻底废除王安石的新法,这不可能没有政治报复的原因!个人理解就是政治报复!就他这个狭隘的个人恩怨,他倒是舒心了,可是大宋朝和大宋朝的子民却遭殃了,整个北宋就从此一蹶不振,直到“靖康之难”的发生!所以说,司马光砸缸,就砸了个大宋王朝,这话有道理!功是功,过是过,他编撰了《资治通鉴》,这是对人类,对中国历史的功劳,但是比起他废除新法,这个过就比功大多了!
བློ་གསལ

བློ་གསལ

如果说司马光在熙宁年间反对变法勉强算是给新法提出意见,考虑百姓利益,出以公心的话,那他东山再起后全面废除新法的表现完全就是发泄个人私愤,后果极其严重。综观司马光一生,干了一件小事,两件大事。一件小事是砸了自家的缸,两件大事是修《资治通鉴》和废除新法,而废除新法这件大事几乎葬送了大宋的江山。司马光家庭条件优越,科举入仕后仅干过几任州县通判,之后一直在中央混,严重缺乏主政地方经验,不了解基层实情,是出了名的嘴炮,虽然经常给皇帝提意见上奏折,时刻把国家和百姓利益挂在嘴边,但你从他的传记里,根本看不到干过什么实事。熙宁年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从一开始就表示反对,他和王安石本是好友,多次书信往来争论新法(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讨论新法内容),始终无法谈拢,谁也不肯让步(两人一个“拗相公”,一个“司马牛”),越到后来言辞越强烈,最后司马光牛脾气一犯,自己主动请调,跑到洛阳去修《资治通鉴》了。元丰八年(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年仅岁的宋哲宗即位,英宗高太后(神宗的母亲)听政。这位高滔滔比慈禧太后还要保守顽固,迅速召回了反对变法最卖力的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苏轼、苏辙人,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司马光在洛阳修书十余年,在盛年之时远离权力中心,对仕途负面影响极大,这很可能让他对新法产生了个人私愤,重新上台后,他把新法比之为毒药,必欲除之而后快。由于新法是神宗皇帝坚决推行,原则上新即位的皇帝是不能废除前任皇帝政事措施的,但司马光不愧是大学问家,他振振有词地说:“‘孔子说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矣’,那是说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不能改,像新法这种祸国殃民的事,必须立即就改!现在军国大事由太后和皇帝共同处分,太后是神宗皇帝他妈,‘以母改子’,完全行得通嘛!”司马光找到理论依据,取得高太后支持后,竟在短短一年五个月内,几乎将新法全部废除,他曾限令全国各地天内废除免疫法,恢复差役法,大家都觉得太过急促,只有开封知府蔡京如约完成,司马光一听,高兴地说:“若是人人都像蔡京,天下还有干不成的!”对司马光的倒行逆施,很多旧党也看不惯,原来反对新法的铁杆们如范纯仁、苏轼、苏辙等等,都认为免疫法、青苗法是利大于弊,可以适当调整,不同意全部废除,但司马光压根不听,一意孤行,居然声称:“新法不废,我死不瞑目啊!”除了全面废除新法,司马光还不遗余力打击变法派,曾经拥护王安石变法的官员几乎全被贬黜,而且都被贬到福建、岭南等偏远之地,相对当初宋神宗和王安石只是把旧党官员调出中央的,仍在地方担任实职的处理,完全就是变本加厉,恶意报复。司马光个人品德虽堪称完美,对史学贡献巨大,但他在政治上顽固保守,毫无作为,更无治绩,对新法的全盘废除,对新党的打击报复,对西夏的妥协投降……种种倒行逆施将个人意志凌驾国家利益之上,加剧了北宋的新旧党争,削弱了北宋国力。后来一些别有居心的人把北宋灭亡的黑锅推到王安石身上,却把司马光奉为圣人,殊不知司马光废除新法的激进行为对北宋党争的加剧更甚于当初熙丰变法的影响。【狄飞惊:专注历史的颜值担当作家】喜欢我的回答,请帮忙点赞、分享或关注我!
四季花开

四季花开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恩怨由来已久,而根源,就是因为王安石推行了“熙宁变法”。司马光生于年,王安石生于年,司马光大王安石岁,也算年龄相仿。不单年龄,他们俩的学历和资历也极为相近。司马光祖籍陕西夏县,他父亲司马池在河南信阳光山任县令时,生产下了司马光。司马光很聪明,岁就能背诵《左氏春秋》,年,岁的司马光考上了进士,出任华州判官,从此步入仕途。王安石是江西抚州临川人,年,岁的王安石也考上了进士。司马光比王安石大岁,王安石又恰比司马光迟年考上进士,实际上是迟一科,即司马光上一科考取,王安石便在下一科考上进士,而宋朝的进士是极难考的,能考上进士的人,大都不是政治家就是文学家,可见司马光和王安石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在朝野也非常有名,“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早就流行了,年轻时,司马光写的《十哲论》、《才德论》、《廉颇论》、《贾生论》等文章传诵一时。王安石也早慧,读书过目不忘,尤其对经史和诗歌钻研深刻。由于二人几乎同时入仕,故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便有很多交集之处,而且,他们先都在基层和小官的位置上历练多年,都有良好的政声,也都在年轻的时候就显示出朝廷栋梁之材的先兆。因为惺惺相惜,司马光与王和安石成了朋友,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法,二人作为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一定会有许多文坛佳话让人到处传扬的,然而,二人后来终于交恶,一切都是源于变法。宋神宗的时候,北宋朝廷由于承平日久,机构臃肿而人员众多,财政负担极重。而外部呢,辽国和西夏时时骚扰,军费开支陡增,致使国库空虚。国家没有钱,自然盘剥老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谓对内忧外患,进退维谷。年轻的宋神宗继位后,决心振作,他起用王安石,推行了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经过变法,司马光与王安石头反目成仇。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曾有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争辩,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困难,是因为不懂理财之道,又缺乏理财之人。司马光则认为,天下财物,不在民,就在官,你王安石理财,就是盘剥百姓,与民争利。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解决国家的困难,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这种观念上的分歧,让他们成为了政治上的死敌。所以,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在全国铺开后,时任御史中丞的司马光极力反对,后来他干脆辞职不干,退居洛阳,编撰《资治通鉴》达十多年。由于这种势同水火的关系和观念上的极大偏差,使得司马光对王安石所主张的所有政策都反对,后来,司马光回朝当上宰相后,就把王安石的变法内容全部给废止了。
获取报价
企业全流程服务,一站式更省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联系电话:13883003103(商务合作)
  • 联系微信:请手机微信扫右侧二维码
  • 服务内容:公司注册\企业代账\税务筹划等企业服务
  • 工作时间:周一~周日9:00~21:00
金税来微信客服 微信扫一扫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号
金税来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官方电话

全国服务热线

13883003103

值班热线

138830031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