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乐怡乐

乐怡乐

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实施郡县制后,使得分封制这种具有浓厚奴隶社会特色的制度受到根本性打击。但刘邦这土帽,到底是农村出来的,感觉自己都当皇帝了,自家人还不得好好当一回国家的主人,也觉得只有自家人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家的基业。殊不知自家人才最爱、最容易拆自家的台。刘邦还在世时,各蕃王还摄于高祖的威势还不敢乱来,毕竟是给自己权势的人嘛。但到了文帝时,就有人坐不住了,出现了淮南王、济北王的谋反,虽然被平息了,但也给后世诸蕃王开了个头。而汉文帝也开始寻求对策了,要不然这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权都不稳当了。到了景帝时期,由于采取了一定的削蕃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蕃王问题,就立马导致吴楚七国叛乱,以对抗中央政府的削蕃政策。虽然最后平息了叛乱,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蕃王的权利,但这付出的代价却又是战争与牺牲。到了汉武帝时期,一些比较大的诸侯国仍然拥有着数十座城池,封地千里,在自己的封地骄奢淫逸也就罢了,还居然对中央政府公然抗命不尊,甚至威胁起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元朔二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种名义是上对各诸侯国施以德惠,实际上是使其分化而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立马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皇权的需要,又避免过激而引起各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被汉武帝立即颁布实施。就这样,这些大的诸侯国被分解为若干小诸侯国,而小的封国又受郡县管辖,影响大汉王朝几代人的内部稳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从根本上得到了巩固。
冥雪

冥雪

谢邀。推恩令并不是一道孤立的政策,而是一整套政策“组合拳”中的一种。这套政策还包括:酌金律、附益法等。我们一一来看。一、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早期,除了长沙王,各位异姓王都被刘邦一一收拾了,还留下“非刘氏者不王”的祖训,于是,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刘姓王国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了,这个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地盘大。有的王国地盘相当于好几个郡,所有的王国加起来,比汉帝国中央统治的地盘还要大,这几乎又要恢复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的地盘还不如诸侯王大的“旧制度”时期了。二是权力大。这些诸侯们在自己的王国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己配置官吏,自己管理军队,自己收税,自己铸造兵器,自己铸钱。这些权力确保了王国统治的坚挺和可持续。三是影响大。诸侯们不仅自己在王国里说一不二,还到处结交其他的诸侯和中央官员,而且,一些在汉朝犯了法的人,这些王国还偷偷的接纳、庇护,其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所以,汉文帝的时候中央实力还不够大,也没有足够的充分的理由来削藩,以柔性的安抚为主。到了汉景帝就不得不削藩了。结果就是著名的:诛晁错、清君侧、晁错衣冠斩于市、七国之乱、周亚夫平叛等一连串的重大事件。二、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削藩,这些最尾大不掉的诸侯国被搞掉了,他们的地盘大部分都被改为郡县。但是,难保其他的藩国以后不会造反呢?这就需要一劳永逸的机制。一个就是这里提到的推恩令了。所谓推恩令,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效、委婉的软性策略,值得今天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效仿。说白了,就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你说不出来,挨了刀子还得陪笑脸。以往,诸侯王会立王太子,去世之后,王太子继任诸侯王。其他的儿子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推恩令呢,就是要求一个诸侯王去世后,要把王国的土地分成几块,每个儿子都有份。这样,最难受的是王太子,白白缩小了地盘;其次不爽的是诸侯王,自己的势力被削弱了,不过,地盘都在自己儿子手里,也还能忍;最高兴的就是那些原本一无所有的庶子了,他们当然会觉得这是一种“恩”。所以,推恩令就是把恩典推广下去。既收获了人心,又减轻了诸侯的势力,还落得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三、其他配套措施正如一开始所说到的,推恩令是有配套措施的。如酌金律。因为按照汉朝的制度,诸侯王有到中央祭祀提供酒和金子的义务。酌就是酒;金,是祭宗庙时所献的贡金。在以前,这就是走走形式的东西,诸侯王不在乎,皇帝也无所谓。但是,汉武帝突然有一天说,很多诸侯王贡献的酒不纯,金子成色不足,违反了酌金律。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结果汉武帝接口把违反了酌金律的诸侯王,都给剥夺了爵位!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是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一招。再就是附益法,这个比较简单,说白了,就是“诸侯王不得结交中央大臣”。避免内外勾结嘛。直到清朝,这个法律仍然是存在的。总之,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他一整套削藩的政策中的一种,我们需要放在整个历史背景和政策体系中去了解。
好心情

好心情

公元前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实行“推恩令”。汉朝刚刚建立之时,由于中央政府力量有限,一下子又找不到稳定局势的方法,就部分沿用了周朝的分封制。可到刘邦晚年,异姓封王已被各个击破消灭。到景帝时,同姓王中势力较大的已全部被铲除,余下的只是些力量有限的王侯。但是,汉武帝还是担心这些王侯联合起来与自己作对,于是就在这一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开始推行“推恩令”。具体规定是,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都要在原封国内受封为侯。新封的侯国直接受各地郡的管理。而不再受原王国管辖。这样一来,地盘本来就有限的封国,就更加支离破碎,势单力孤了。所以,这个“推恩令”,看上去是把王国的恩泽推及更多的人,其实是为全部消灭王侯做准备。为了防止王侯们结党营私,网罗人才,武帝又规定,凡是在诸侯国为官的,绝不能再仕于王朝。同时,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相互串通,发展势力。与此同时,汉武帝又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各种手段,逐个剥夺诸侯的爵位。比如在公元前年的一次宗庙大祭时,武帝就以诸侯的献祭物品数量不够、质量不好为由,一次剥夺了个诸侯的爵位。汉初因军功封侯者有多人,而到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公元前年),已经所剩无几,只有人了。
MR.曾

MR.曾

这个问题太二,看你不顺眼找个话题弄你呗,有什么不懂的?不过武帝用人真是不拘一格,比他老爹强的不是一点点。他爷俩最大的区别是,武帝啥人都用,甭管你的品德怎么样,出身怎么样,只要你有能力,我就敢用你。像张汤,主父偃,这类地痞流氓的角色,武帝用的顺风顺水。名臣也有,比如霍光,汲暗,司马相如之类的,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像武将更不用说了,卫青,霍去病一堆。不要忘了,武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当时的大臣很讲门第的,想他爹的周亚夫,就是周勃的儿子。和武帝相比,景帝就差远了,用的净是些空有一身品德,但不太懂人情世故的读书人。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古读书人就容易脑袋短根筋,只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就敢埋头硬上。晁错就是其中最典型。手腕方面,武帝更像刘邦,正的不行搞歪的,歪的不行搞暗的反正玩死你。
丽珍

丽珍

一句话来说就是藩王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当初分封了相当一部分的同姓王,出发点就是依靠亲戚血缘关系来守护国土,结果没想到的是地方权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放肆,不仅影响中央权力集中,甚至是直接招兵买马,锻炼军队,所以这也导致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差点被夺位,所以到汉武帝时期,采取了推恩令这种绝对是天才的方法,初中历史书上的答案很详细。
belive~@^_^@~

belive~@^_^@~

很简单,主要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分土建制。为什么实习推恩令呢?一大家都知道西汉是并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诸侯王的势力很大,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实力,而且曾一度威胁中央政权。例如文景两代。如何限制和削弱诸侯王势力曾成为当时的严重问题。甚至差点颠覆中央政权。在文帝时淮南王和济北王就先后起兵造反。而景帝时更是发生七国之乱,差一点就颠覆当时的中央政权。所以解决诸侯王问题是中央政府一直想要完成的任务。二,诸侯王虽然经过文景两代的打压,但其势力仍然强大,而且不少诸侯王骄淫奢侈,时常违抗中央政令,威胁中央。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三通过文景两代的修养生息。造就了文景之治。人口增多。但开发的土地却无法供养太多的人口。而且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而诸侯王的土地却比较多。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三攘外必先安内重所周知汉武帝的最大功业便是北逐匈奴,漠北无王庭。而当时匈奴不断南下入侵,边境不宁。为了让朝廷有充足的准备完成北驱匈奴的大业。武帝必先解决内患。避免匈奴还未进攻,而西汉已经分裂。或者匈奴与诸侯王勾结消灭中央集权。
获取报价
企业全流程服务,一站式更省心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联系电话:13883003103(商务合作)
  • 联系微信:请手机微信扫右侧二维码
  • 服务内容:公司注册\企业代账\税务筹划等企业服务
  • 工作时间:周一~周日9:00~21:00
金税来微信客服 微信扫一扫联系我们
微信客服号
金税来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官方电话

全国服务热线

13883003103

值班热线

13883003103

返回顶部